科创之城,创新潮涌。7月24日,由新华网主办、新华网思客智库承办的“打造科创共同体 共育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思客会在安徽省合肥市举行。来自政企学研用领域的数百名嘉宾,围绕推进科技创新力量协同合作、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等议题展开跨界研讨,为产业提质向“新”建言献策。
会上,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发表主旨演讲。他介绍,近年来,一大批低碳绿色产业在中国快速崛起,光伏、风电、储能、氢能、数字化技术等关键技术领域处在全面或局部领先的位置,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驱动绿色转型道路。
图为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发表主旨演讲。
在刘世锦看来,当今中国的资本市场、技术市场、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中,低碳绿色产业都是最有活力的部分之一。而中国超大规模且具有成长性而非简单替代性的市场,以及比较完整的制造业体系和强大的工程化能力,尤其是旺盛的企业家精神、创业活力和不断改善的营商环境,都是支持中国低碳绿色产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条件。
刘世锦介绍,“十五五”时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由以往以出口驱动和投资驱动为主向以创新和消费驱动为主转变的关键时期,在这一过程中,低碳绿色产业将比以往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对此,刘世锦认为,中国应该响应COP28提出的2030年可再生能源增长两倍、能效提高一倍的目标,在“十五五”乃至更长时期适当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目标,保持低碳绿色产业较快的增长速度。
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低碳绿色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刘世锦建议:一是在供给侧,应该加快新型电力系统的设计和建设,把原有的垂直一体化电力系统转变为由主网、配网、微网分层平衡又有重组灵活性的新型体系,以适应风、光等新能源发展;二是在需求侧,一方面要鼓励新型碳排放的交易机制,如政府将绿证作为碳配额发放给创新型低碳绿色企业,由这些企业将配额出售给简单减排责任的高碳企业,高碳企业对碳配额的付费直接转化为对低碳绿色企业创新活动的激励。另一方面,应该加快从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把全国减碳配额设置量化指标并分解到各地区、各行业,从而扩大国内需求,中国低碳绿色产业将会有更多的市场空间和增长动能。